林口社區更新計畫報告書 - 社區環境

這篇是林口社區更新計畫報告書的第三章,詳實林口社區的區域概況,以及相關的統計與數字可以告訴都市計畫者的蛛絲馬跡。

數字或許沒有太多的情感,但不用複雜的文字遊戲,也能拼湊出社會、經濟活動在城市社區上的投影,此章以周邊環境為線條,圈點出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最真實的輪廓,在社區這個小小的文化容器中,我們想要看清這個社區的人們追求的是什麼。

貳、社區環境

一、基地位置與環境

(一)區域環境

林口社區位於師大路與水源路口,新店溪與兒童公園中間,隔水源快速路高聳的堤防與台北縣永和市相望,堤防外為河濱雁鴨公園,建築物興建於1962年(民國51年)為三層磚造建築物。

基地南側為緊鄰林口地區39巷的林口四期、五期整建住宅,因建造時間較本社區為晚,其規劃形式雖有改進,但其建築形態與空間品質亦為低落,都已被市府都發局列為優先都市更新地區。

在基地西側為本基地面臨之道路原稱為永春路,由於水源路及水源外環快速道路之開闢名稱合併為水源路,但由於道路之路型及使用方式不同,附近居民均以水源平面道路及水源高架路分稱,以避免走錯路重走一次而需繞行數千公尺。

新店溪畔的河濱公園為早期社區居民的休閒場所在土堤及高架未改建前,居民可輕易的親近水面到河邊完耍,本社區中年的居民們都曾有這麼一段美好的回憶。

近年來由於都市防洪考量,加高堤防防止溪水灌入市區,將水與人完全隔開,交通改善時又不能適當尊重當地居民原有生活環境,完全用死板的水泥牆硬是截斷所有通路。使得河濱公園只是都市綠地「量」的點綴,而並非鄰里使用的空間了。

(二)基本資料

1. 基  地  地  號 : 台北市中正區福和段二小段60地號
2. 基  地  面  積 : 5483平方公尺(1658.6坪)
3. 使  用  分  區 : 第三種住宅區
4. 基  準  容  積 : 225%
5. 基 準 建 蔽 率: 50%
6. 面 前 道 路 寬: 水源路 30 公尺
7. 交             通: 最近的公車或將來捷運站距本區步行距離 500 公尺以上。

(三)人文環境

基地位於北市南區,舊行政區稱為古亭區,區內文化設施完備,一向有文教住宅區之美稱。在教育設施方面如:台灣大學、師範大學、螢橋國中、河堤國小、古亭國小。在文教設施方面,如:歷史博物館、科學館、市立圖書館中正分館、兒童交通博物館等。

本區雖有足夠之文教設施提供豐富的社教資訊,但多屬國家級或附屬於都市層級的公共服務,對於屬於地方層級的社區文教服務非常缺乏。整個林口社區唯一的活動中心為僅十坪左右之里辦公室,建物老舊乏人照料,卻要服務超過八百戶的居民。

(四)經濟活動

本區為一隔絕的都市環境,民生必需品大部份需靠居民自外攜回,吃的部份因本區過去沿路邊有類同黃昏市場之攤販提供了日常飲食的需要。

 二、社區基本資料調查

(一)社區人口基本調查

1.居民遷入社區時間調查

由於本社區為市府早期整建住宅之一,興建有十四排、五十六棟三樓共計一百六十八戶,多數自完工時即遷入社區。從居民遷入時間調查的統計中我們可以統計出,已經居住在社區超過十五年時間者約佔 80%,而其中有百分之三十一.五的住戶是自民國 52 年(1963年)整建住宅完工後即已遷入,至今還留住在社區內。以一個成長的都市空間中實屬社區原住民較高的社區。(詳表一)

表一:居民遷入社區時間表(以 75%回收問卷推估)
年代 52年 53~59年 60~69年 70~79年 80~85年 總計
戶數 53 16 65 22 12 168
比例 31.5% 9.5% 38.7% 13.1% 7.2% 100%

2.每戶居住人口數調查

本區住宅每戶面積分別為 26m2、33m2、40m2,由於人口自然成長與衰減,每戶居住人口數差距甚大,1人者部份屬獨居老榮民。

表二:每戶人口居住分佈表
人數 1人 2人 3人 4人 5人 6人 7人 8人 9人 總計
戶數 34 25 30 39 24 8 3 1 0 164
比例 20.7% 13.5% 18.3% 23.8% 14.6% 4.9% 1.8% 0.6% 0% 100%
合計 34人 50人 90人 156人 120人 48人 21人 8人 0 527人

(二)社區人口密度調查

人口密度調查,可依下列兩個標準來分析:

1. 每人使用居住樓地板面積密度原有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不計違建部份)÷ 災變前總居住人口數(以實際居住者計算)
= 6802 平方公尺 ÷ 527人 = 12.90 平方公尺/

原有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含違建部份)÷ 災變前總居住人口數為(以實際居住者計算)
= 527人 ÷ 9801 平方公尺 = 18.60平方公尺/

2. 依台北市發展趨勢台北市 85 年平均每戶居住面積為 115m2,每戶以四人計算其居住平均水準為 28.8m2/人。如依計畫水準亦應控制在每人應有 25m2/人。每公頃平均居住密度為 900 人/公頃

3. 土地人口居住密度
災變前總居住人口數為 527 人(以實際居住者計算)÷ 基地面積 0.5483公頃 = 961 人/公頃 >900 人/公頃

4. 基準總容積 5483m2 × 2.25 = 12336m2 ÷ 災變時總居住人口 527人 = 23.40m2/人< 25m2/

5. 從前面土地人口居住密度的計算得知,本基地丘塊原有居住人口負荷上,尚符合局部地區都市計畫標準。但每人平均使用樓地板面積尚不足標準值之一半,顯屬偏低,確屬應改善之地區。社區原住民若仍留住於原處,即不因重建增加都市人口承載或不流失原居住居民,故以自力自助建屋方式重建為唯一的方法。

(三)母語分佈調查

從調查資料分析,閩南語、客家語、普通語及不同語言合組之家庭均存在本社區內。雖然社區內居民涵蓋不同族群,但從居民鄰里關係及彼此互助互信情形觀之並無任何隔閡。由於通婚難以精確表達,表列百分比並非百分之百正確,僅供參考:

表三:母語使用比例表
母語 閩南語 客家語 普通話 混合組
戶數 66 23 38 41
比例 39.3% 13.7% 22.6% 24.4%

(四)職業分佈調查

社區居民多數屬中下藍領階層,經問卷調查以從事勞力作業、無固定工作為主,如客貨車駕駛、載貨搬運、工廠作業員、大樓管理員等,其次為從事小本經營商業、零售業及公教人員。本社區尚有部份退伍榮民、退休人員,以領取退休俸維生。社區成員中較特殊的職業中,有一位校長、一位外交官、二位醫事人員、十四位低收入戶。

由於部份家庭成員歷經三代,第二代子弟已有不同之職業協助父母。

(五)教育程度分佈調查

表四:學歷比例表
學歷程度 博碩士 大專 高中職校 國中 國小
調查人數 3人 61人 100人 40人 67人 63人
所佔比例 0.8% 18.4% 30% 12% 20% 18.8%
註1:所謂教育程度「無」是指低於國小程度或是尚未入學者。
註2:本表以問卷回收且可辨識資料為準,不願填寫者未計入統計僅供參考。

三、社區空間調查

(一)建築物及公共空間使用現況

林口社區 39 巷到 47 巷為一宗基地由 168 個持分單元共有。社區為三層樓雙併連棟式住宅,共計十四棟 168 戶居住單元,居住面積平均為 26m2、33m2、40m2。由於社區人口自然成長,原有房舍早已不符所需,且基本民生設備多老舊損壞如:水電管線老舊、牆面脫落、水溝垃圾管道廢棄等,迫使居民自行違章增建,此雜亂的生活環境,與鄰近新近開闢之兒童交通公園及河濱公園良好都市綠地,形成極不協調的都市景觀。社區原設有一小公園,但由於公共工程相繼在附近施工隨意佔用、廢棄物堆置所造成的髒亂加上社區缺乏管理制度,因而形同廢墟。鄰里巷弄寬僅二到三公尺,僅供機車及人行使用,出入不方便,若遇任何公共災害或急難病患救助,協助困難。

(二)基地附近使用現況

基地北側及東側皆毗鄰兒童交通公園,採開放式規劃,除以兒童交通規則教育為主的兒童館之外,尚有一交通博物館,但其四週以高土堆圍繞,其主要出入口在汀州路上相距社區在 500 公尺以上,可望不可及,難以使用。

對面雁鴨公園又被水源快速路截斷,既不可望又不可及,這些公共設施對本社區居民毫無助益。基地南側為緊鄰林口社區39巷的林口四期、五期整建住宅,因建造時間與本社區同時期,且建築形態與空間品質亦為低落,都已被市府都發局列為優先都市更新地區。林口四、五期整建住宅為基地唯一與週邊社區鄰接面,鄰里交流密切,同時 39 巷亦為主要之社區經濟活動 -- 黃昏市場設攤的集中地點。

(三)基地附近交通停車現況

林口社區既有建築規劃因為早期整建住宅,並無停車空間的考量,進出社區的主要動線為水源路,因水源路為台北市通往永和永福橋的接引外環道路,因此水源路、師大路口成為交通瓶頸。

又由於本社區似孤島狀之住宅區,缺乏公共交通,居民進出不方便,早期以腳踏車代步,但隨著都市經濟發展生活需求提高,居民擁有汽車及機車比率漸漸有增加的趨勢,在缺乏停車空間情形下,在鄰近巷道及沿水源路邊,居民就地停靠經常造成使用不便甚或引起糾紛,然在停車空間有限,附近居民彼此爭佔停車位的情況下,已使社區環境品質更形惡化。

四、社區鄰里關係

(一)本社區原有公共設施欠缺,災變前多數居民彼此熟識程度僅限於既有的親友關係,及左鄰右舍之間的鄰里關係,故主要的鄰里社交活動為居家式的情感聯繫。

(二)社區之商業行為主要是每日下午的黃昏市場,它提供當地居民買菜及選購日常生活用品的服務,預計未來社區更新後,黃昏市場勢必因居住環境改觀,而面臨遷移。

(三)原本平靜的社區由於捷運災變所引起的社區更新問題,使得居民從以為永生將定居於此破舊老屋的生活,頓時起了變化。雖然是件悲哀的事情,但也由於部份彼此原本僅止於相識的鄰居,在共同討論的兩年期間彼此更加熟識,反而凝聚了向心力。

待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電公司 :吃定台灣人民 - 吃夠夠、 吃透透

腳踏車的收納(停車)庫(場)- 綠能另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