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社區更新計畫報告書 - 歷史背景

這篇是林口社區更新計畫報告書的第二章,嘗試從歷史的角度還原早年台北市都市規劃的濫觴。

歷史的背景看似無足輕重,其中的錯綜複雜卻隱含了令人難以承受的因果,此章由此輕輕的引出林口社區在尚未經過現代都市規劃的城市定位,以及其最終的宿命。

貳、歷史背景

一、移民

Formosa - 人稱美麗寶島,其大多數區民都是移民而來,每一次移民潮就產生移民間的衝突。三百多年來從原住民、閩南、客家、日本、外省其融合與衝突可說是近代世界史上難得一見的特例。雖然高級知識份子在意識型態較主觀而衝突不斷,但中、下階層因實質的需要,從生活上、工作上、精神上自然融合成福禍與共的情感,形成一股堅強的台灣意識。

人是構成城市最主要的因素,人的行為與需求也會改變城市原有風貌。1949年(民國38年)中國大陸由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部份不願接受共黨政權統治的大陸居民大量移居台灣,在短短數年間台灣島從境外移入了上百萬的人口。政府無力安置,住房又嚴重不足情形下,這些外來人口選擇了未開闢的公園、河岸、山邊或大馬路(40公尺以上)或公有土地上搭蓋臨時性建築做為棲身之所,這就是台灣都計建築管理上所稱之「舊有違章建築」。

在同一時期,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當時的統治者(日本)因戰敗而撤離。但台灣居民因戰爭替日本付出慘重的代價,鄉村生活極度貧困,年輕子女為協助家鄉之父母弟妹,離鄉湧入都市尋找工作,這些鄉村的移民來到台北舉目無親,也很快融入移民生活圈中。
在共同求生存的目標下,無論來自何方,在這基層生活圈中,自然形成互助互諒的和諧社會。

二、遷建
政局漸漸穩定後,都市建設「住」與「行」又成為政府施政重要課題,當年為生存暫時躲避風雨之需而興建在公園、河川、道路上之建築物已成為妨礙防洪、經濟、交通...等之重大問題。為了開闢道路、興建堤防,許多建築物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台北市政府為安置這些拆遷戶於1962年(民國51年)前後陸續興建了二十三處國宅,提供遷建居民使用,這就是台北市有名的「整建住宅」。

由於需求量大,工程費用不足、土地有限,每宗基地均做密集使用,無任何公共設施,部份仍需使用公共廁所。每戶建築面積約8坪(26㎡)、10坪(33㎡)、12坪(40㎡),依目前住房標準實嫌擁擠,但由於係加強磚造不怕風雨較之原居住鐵皮屋舒適,當時能分到房子的仍屬令人稱羡的一群。但時至今日,我國生活水準日漸提高,這些社區由於缺乏公共設施、空間狹窄反成為落後、髒亂亟待更新的地區。

01

三、都市計畫

02「林口社區」所在地原為新店溪與萬新鐵路間之河川高灘地,面積廣達60公頃,主計畫為公園用地,初期開闢部份土地供競技跑馬場所,亦稱跑馬場。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初期台北市都市計畫編為第八號區域性公園預定地。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政府遷台,大量移民佔據河川道路。政府機關則佔用大面積之國有土地。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未經都市計畫程序即相繼在此興建,其隨從工作人員則散建在旁邊。八號公園用地在遷就現實情形下從1957、1961、1969、1971、1980等都市計畫案,被國軍醫學研究中心、國中、遷建住宅、兒童交通博物館、道路等瓜分去三分之二左右土地。
由於無計畫性之使用形成「林口社區」如同孤島的奇特都市配置區位。

四、毀滅

林口社區原住民歷經三十年後,又再一次嘗到被迫遷移的苦難滋味,希望移民的悲劇宿命能至此劃下句點。

1994年(民國83年)4月1日愚人節中午,台北市政府新店捷運線第221標通風豎井施工發生泉湧,附近基地全面下陷,建築物如同遭逢強烈地震崩裂傾倒,在短短幾分鐘內,全部毀損。對孤苦年邁的老榮民、歷經辛勤建立家園的都市移民們,老天又開了個天大苦痛的玩笑。 

03
建築物如遭強烈地震崩裂傾倒


災變現場照片

待續…

留言

張貼留言

請留下您寶貴的意見,並請在登入後留言,可使用 OpenID -「跨站台登入帳號」 (Blogger, Yahoo...可參考OpenID主要供應站台列表)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電公司 :吃定台灣人民 - 吃夠夠、 吃透透

腳踏車的收納(停車)庫(場)- 綠能另一章